时间:2022-08-06 13:04:19 | 浏览:506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胡平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具活力。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企业管理理念存在一些差异。例如,英美企业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合同、个人斗争、竞争等作用。而东方企业则更注重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人性管理。换句话说,英美企业管理与东亚企业管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无论是理性还是情感;英美企业管理与东亚企业管理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这两种管理模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但由于母体文化的不同,不可能完全趋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坚持其固有文化的基础上,日本企业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核心,创造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传统的东西是永恒的东西。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每个时代都必须遇到前辈留给他们的生产力、资本和环境。如果我们扩展,我们会发现每一代人不仅会遇到前一代留给他们的经济因素,还会遇到政治、观念、行为、生活等因素。这些因素的结合是传统的。不管人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承认,人们总是生活在传统中。除了个体特征的差异外,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对人们在出生前一直在做和思考的事情的类似重复。希尔斯说:无论一代人多么有才华,多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他们在多大规模上表现出多么轻率和反社会道德,他们只创造了这一代人使用和构成的一小部分。虽然转型时期和知识经济时代为人类创造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个人角色因社会体系分叉阶段而增加,但我们仍然想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高估任何一代的创造力,不能低估传统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永恒和惯性。
传统是历史的长期积累,是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非常丰富的资源,是社会转型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发展的,任何创造都是在特定的前提下创造的。人的创造力非常有限,真正的创造需要依靠传统的框架。因此,当各种权威危机解体时,个人决策和创造的资源较少。因此,独立判断力逐渐萎缩。转型社会是一个需要巨大创造力的社会。传统的创造性资源是人们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的宝贵财富。日本民族将其传统事物融入现代社会,建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的例子。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社会,也要充分利用民族优秀的传统资源。中国学术界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认为中国思想家的文化创造离不开自己的传统。
文化学者庞朴早在八十年代末就谈到过文化继承问题,他说:“我们政府提了一个口号: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不可能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建设一个抽象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在中国10亿人口中实施的,无论如何都要有中国特色,必须有中国特色。”庞朴说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深厚的激励我们去建设奋斗的精神力量与道德基础。他举了一个胡适的例子:比如胡适,……他提倡全面西化,认为中国传统不能一概而论,但他写了一首非常有趣的诗。这首诗说:我知道它做不到,也不知道它会变老。如果我知道这个真正的孔丘,我可以放弃一部《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主,也不知老之即将来临’,这两句话都是孔子的话。第一句是强调道德力量和意志,这是人文主义的优势。第二句话也不知老之即将到来,意思是为了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奋斗到什么程度,不知道‘老之即将到来’,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像胡适这样提倡全面西化的人,也认为中国文化在解决人的理想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中有很多好东西。……西方大机器的发展使人们的内心世界空虚。因此,西方有人提去东方找东西。东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一些关于人类理解和人类内心世界的东西,仍然值得弥补西方或我们的未来。不要忘记传统的不足,也不要扔掉传统的好东西。历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学习西方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且继承了传统上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韩国学者李文永也在《〈论语·孟子〉在《行政学》一书中,对传统的理解得到了深刻的解释:一个民族也是如此,继承了过去优秀的东方